Wednesday, May 27, 2009

讓我在談六四之前 談談《南京!南京!》



在看《南京!南京!》之前,我內心有很多掙扎。私底下,總覺得自己對歷史的無知是一個虧欠,很想讓自己的心靈好好撫摸一下它;理性的一面卻不斷的提出詰問:這會否是中國版的《Schindler’s List》?或是另一場民族主義式的國民教育?我的答案是:《南京!南京!》對歷史的處理顯然比《Schindler’s List》來得成熟。這斷不是一個大屠殺的‘palatable version’,亦不是小眾中的大故事,而是大眾中的小故事,卻無比的宏大。

電影既是二次創作,追求的當然不應只停留在逼真(verisimilitude)的再度呈現,而是角度的探求、歷史意義的質問。有人認為日本軍角川一角是對敵人的一種美化,但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。如果把「南京大屠殺」看作是「中國人vs日本人」或是「善良vs邪惡」的二元對立,那麼這只是把歷史簡化、稀釋罷了。我總不相信中國軍裏沒有畏首畏尾之徒;相反,日本軍歸根究底都是血肉之驅,難道就不可以有人性的一面嗎?電影是selective的,在乎導演怎樣present。我驚訝於陸川身為一個中國人可以用這麼一個新視點切入,在好些地方改變一般戰爭片固有的方程式,同時佩服於他所選用的拍攝/表達方式。

對於戰爭片,很難用「好看」來形容,因為整個目擊過程是痛苦的。無奈的是,我們觀眾正是一群眼巴巴目擊一切而又疊起雙手的bystander。究竟我們作為一個人怎麼可以容忍日本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反口覆舌、道歉後又改變立場、甚至竄改歷史教科書意圖淡化國民對史實的認識?經過年月的錘鍊,「南京大屠殺」無疑已被符號化:日本軍的冷血、中國人的悲哀、性奴隸婦女的尊嚴凌辱…不過,思考是不應該因為事實就是事實而停下來的。七十年後,這已經不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,而是作為一個人應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。

每一場歷史悲劇,到最後都只是供後世者借題發揮的材料罷了…

1 comment: